開鴻君為您解讀
“抱撲守真、穩健至和”
“和”的文化含義
“和”:部首:禾。五行:水。形聲詞?!墩f文解字》中有“和,相應也”,《廣雅》中有“和,諧也”其意均為:連通、協調、均衡、和緩。
常用詞有:和藹、和暢、和解、和樂、和美、和睦、和平等。
“和”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哲學和美學概念,也是儒釋道共同推崇的極高理念。
佛家把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(受、想、行、識)修行至高上境界的大師稱為“和尚”。
《莊子.天道》有“與人和者謂之人樂,與天和者謂之天樂”,強調應該順應自然,順勢而為。
《論語.學而》篇有“禮之用,和為貴”是說禮的作用貴在能和順;《論語.子路》篇有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強調君子應當在人際交往中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系,內心的觀點卻不必茍同對方;《中庸》講“中和位育”,意思是人或事物如果能各就其位,各行其是,天地和人所從事的事業就能呈現出勃勃生機,蓬勃發展的景象。